English / 中文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24-05-28
5月23日至26日,“京杭信息科技名师交流研讨会”暨“北京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工作室”结业成果展示活动在京举行。此次活动由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信息科技教育学院与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联合主办。60余名京杭两地信息科技教师齐聚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开展为期四天的深度交流研讨。
此次研讨活动聚焦“学习·转化·发展——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技学科的责任与担当”主题,分为成果展播、学术论坛、实践论坛和高科技企业论坛四个部分。
23日上午,学术论坛学者云集,精彩纷呈。
作为学术报告专家,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成员、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原北大附中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李冬梅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国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人教版《信息系统与社会》主编林众,分别就信息科技学科课程标准、资源设计、教材解析等做精彩交流分享。
“北京市中小学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教授于晓雅和“浙派名师培养工程信息技术工作室”主持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徐光涛则分别以《信息科技课程单元设计与实施的两个视角》和《成为信息科技专家型教师:与时代同频共振》为题,从学科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学生发展和内容进阶的视角,深入探讨信息科技课程标准的实施路径,分享了信息科技学科教师的时代责任和担当。
“教育的未来在于培养能够在现实与虚拟世界自由穿行的学生,培养学生与数字化环境无缝对接。”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副院长、教授汤丰林讲话表示,数字化不仅是技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思维方式、学习模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重塑,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在认知层面上拥抱变化,消除对新技术的焦虑。汤丰林还从“模仿型、经验型、学术型、思想型到精神型教师”划分了教师成长的五个关键阶段,强调在时代变迁中教师既是学生学习旅程的引导者,也是自身不断进化的学习者,鼓励京杭两地教师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共同推进教育向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迈进。
下午,围绕工作室研究成果,两地教师们积极切磋、深入“过招”。首先,北京教师们同台共讲一堂《猜数字游戏》课程,精彩展现了新任教师、青年教师、特级教师、名师等四个发展阶段的教师共研信息科技课程理解和教法。随后,来自“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特级教师工作室”的14名北京学员老师聚焦信息科技课程“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六条逻辑主线,分组汇报了《信息科技小初高进阶式“异段同课”单元课例实践与研究》的成果;来自“浙派名师培养工程工作室”的浙江老师们则从同课异构视角展示了浙江初中信息科技教研成果。相关教研成果得到了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们的肯定和指导。北京市“十四五”中小学卓越教师校长研修项目学术统筹负责人、太阳成集团tyc234cc古天乐副教授李怀源作总结发言,强调跨领域交流的重要性和教育立体化未来的必要性,鼓励教师们持续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开展模拟听证会?怎样与AI对话探究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对话中的共情支持与人工智能又能发生何种关联?24日,京杭名师交流研讨会的成员们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观摩信息科技学科“人工智能+学科”的教学探索,对信息科技学科和人工智能跨学科教学深感震撼。观摩课后,老师们还参观了人大附中的理工实验室和劳动实验室。
圆桌论坛环节,以人大附中授课教师说课为起始,京杭名师开启热烈碰撞。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朱永海和北京八中特级教师张军分别进行点评,把研讨再次推向深度思考。工作室实践导师、人大附中信息技术教研组长、正高级教师袁中果,也为京杭两地信息科技工作室成员介绍了人大附中人工智能课程建设体系。汤丰林对人大附中在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其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景表达了积极的期许。
25日-26日,京杭两地教师沉浸式参与了中关村互联网创新教育中心举办的第十届“科技+教育”创新周活动。活动中,教师们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学习为什么不能竞争》的报告,现场感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北京大学教授林建华、中国教科院副院长于发友、一零一中学校长熊永昌等专家关于数智技术赋能教育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刻观点。
老师们还与学术大咖面对面交流,参观企业展台并进入高科技企业考察交流,沉浸式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直观感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对于“数智赋能更好的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作为展示交流的重要一环,教学成果展播于研讨会前启动。两地工作室的25项教学成果,通过北京教师学习网和创先泰克网等向全国推介。其中,会议期间创先泰克网课程访问量达4290人次。
此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京杭两地信息科技名师的学术盛宴,也是一次实践探索与经验分享的宝贵机会。期待通过工作室学习及研讨激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塑造一批在数字时代引领教育变革的研究型教师,共同为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